手握泥土,拾级而上,“泥人刘”后人在抖音展示千年铜官窑与创造力

来源:中国新闻报道作者:时间:2019-09-05 14:45:2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铜官窑_刘坤庭 先生记得自己的一生有若干奇妙路口,56岁的他回想起来,每个路口都成为自己拾级而上的阶梯,让他在延续铜官窑千年精彩的路途上,充满动力与喜悦。

  现在,他来到抖音平台,让铜官窑陶瓷与超过10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千位非遗传承人共同突破传统,执着寻求、打磨在1分钟之内展示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法。

  刘坤庭生于1963年,身为“泥人刘”后人,他不守旧,深信年轻一代的判断与眼光。即使日程繁忙,他也会抽时间在抖音记录、分享自己的创作日常。

\

  | 好的东西不需要被挽救,只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透过抖音视频,刘坤庭让祖国各地的朋友们看到他如何把泥团捏成一个个作品。观看@铜官窑_刘坤庭 的视频,是一次极其愉快的体验。

  他神情专注,目光集中在泥坯上,沉浸于创作的节奏,多年养成的分寸感就在手指轻与重、虚与实的微小动作中。或捏,或摁,或轻轻点一下,他几乎不假思索,动作如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个笑容可掬、神采飞扬、姿态生动的人物就在他沾满泥巴的手中诞生。

\

  视频中,他的作品多为人物,有带小酒窝的中国娃娃,婀娜的旗袍女郎,在河边歇脚的美丽村姑……于是,“看这位老艺术家如何带大家玩泥巴”成为让许多网友入迷的事,21万网友成为了他和铜官窑这项民间技艺的忠实粉丝。

  对粉丝们来说,观看刘坤庭演绎陶艺之美,无疑是幸福的。他们在留言区表达自己的喜爱与谢意:

  ——“那小酒窝呀!”

  ——“要是女娲当年有你这样的手和精细的做工,我也不至于长这样。”

  ——“爷爷手好巧!!”

  ——“中国工匠,这才叫艺术!!”

  也有许多粉丝忍不住请求刘坤庭捏个哪吒,捏个小动物,和小时候守在捏面人儿的摊位前眼巴巴看老匠人捏东西时一个样。许多愉快的童年记忆在刘坤庭的抖音视频下苏醒了,这正是刘坤庭乐见的。

  | 60年前,他接受了最先进的幼儿教育

  “我刚会走路,就开始接触铜官窑陶瓷了。我记得爷爷有个工作室,他天天在那里做陶瓷。傍晚,我爬上桌子,坐在他旁边,他就给我泥巴,让我玩儿。”刘坤庭回忆到。他的祖父“泥人刘”刘子振不会手把手教他,先给他看看有趣的陶瓷小鸟哨子,然后让他随性玩耍。不管他捏出个什么来,都会得到两颗糖。

  这种“边玩边学”、“玩中学”的幼教理念让刘坤庭利用材料自由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学习方法。抿着甜甜糖果的刘坤庭就这样一天天跟着爷爷,和泥巴做了好朋友。

\

  “后来,我七八岁,上学了,他就教我捏鸡蛋,这是铜官窑陶瓷人物的基础。”随性玩了好几年之后,爷爷对他有了要求。刘坤庭不记得自己捏过多少个泥巴鸡蛋。在那间熟悉的老房子里,待在全神贯注创作的爷爷身边,他学会的不仅是捏鸡蛋,还有匠心精神。

  刘坤庭小时候贪玩,有一天,他发现他捏出的小玩意竟然很受伙伴们的欢迎。“他们都排着队来跟我换我做的东西,”当年的场景如在眼前,“换来的小弹珠啊,小弹弓啊……那阵子,很多小伙伴崇拜我,我根本不缺玩具,每天都好开心。”

  过了很久,这个片段仍让刘坤庭津津乐道,对他来说,这是作品初次得到认可的美好。

  | 成就感是进步和创作的驱动力

  16岁时,刘坤庭的天赋和才能被当地一家陶瓷研究所看中,得到特招。

  20岁未满,刘坤庭已是单位的骨干,创作的作品得到大量订单。在2毛钱可以吃到一份肉菜的80年代,他的月薪是50块。

  无论事业还是生活,刘坤庭早早成为同龄人中的拔尖人物,促使他不断向前的动力,是来自他人的肯定,其中最大的肯定是单位送他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三年雕塑。

  对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刘坤庭来说,在国内最好的美术殿堂学习,无疑是开阔眼界、实现自我飞跃的机会。在那三年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美学,素描,美术史,解剖学……刘坤庭的知识结构得到极大补充与扩展。

  “在美院,我学到的最重要的观念是关于结构的。”回忆这段再次得到提升的黄金岁月,刘坤庭一再提到结构,他说,“结构太重要了,有了这个,你的作品才有合适的比例,神形都更为生动。后来,他们总是问我,为什么我的作品看起来就是有点不一样——因为我掌握了结构方面的精髓,作品塑形无论动态还是静态,都更有筋骨和灵魂。”

\

  回到原单位,刘坤庭与同事一起,在两三年内完成了两件重要作品。一是进入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大型陶瓷浮雕《鹰》,一是郴州女排训练基地长39米、高3.4米的大型复色彩陶瓷壁画《中国姑娘》。这是他艺术人生的高点。但后来,单位倒闭,刘坤庭成了待岗人士。

  | 跟随时代脚步,是持续创新的基点和方向

  “一开始我尝试过干点别的,但总觉得不开心,我还是想做陶瓷。”待岗之后的刘坤庭,先去沿海创业十年,然后回到故乡,希望在这里重现铜官窑的辉煌。

  为了传播这项非遗文化,在办企业的几年时间里,刘坤庭投入大量精力,为长沙培养了数百名专业人才,再择其优异者着力培养,让他们成为振兴铜官窑的中坚力量。

  2001年,刘坤庭决定放弃批量生产的产业模式,他在同行中率先开办工作室,开创了“体验+定制”的运营模式。“我回来的时候,当地的陶瓷行业有些萧条。但我带回了大量订单,所以就开始招人培训,带着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

\

  “体验课,就是让孩子们来玩泥巴。喜欢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我设计了很详尽的课程,包含了陶瓷的若干技艺点。个性化定制是我目前的工作重心,自由创作的空间更大,我可以去做自己想实现的设计。”创造这件事和陶瓷一样,是刘坤庭一生热情所在。

  未来,他计划全力以赴筹备自己的个展,同时选好自己的接班人,传承铜官窑文化。“我每天的精力都不够用,几乎全部用来创作陶瓷。”刘坤庭手中的陶瓷人物,都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举手投足洋溢着令人喜爱的神采与韵致。

  它们凝固和记录的,是刘坤庭的美学理念、内心世界,以及他对生活的体会与期待。他觉得人就应该这样,带着快乐去做心爱的事,让生活有滋有味。

  更多时候,他的孩子会把网友的留言念给他听,也有粉丝看过视频之后慕名前来拜访——他感到很愉快。

  他希望在抖音上,那些看到自己工作状态的朋友们,都能分享到他创作的陶然之乐,拥有一份纯粹的心情——犹如花朵,优美芬芳,嫣然半开于此时此刻。(文文)

中国新闻报道

上一篇:火星时代,不做职业教育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