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新闻行业垂直网站自2015年上线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以来,共享东营分公司逐步搭建了专业化管理、信息化集成、市场化运行的服务运营平台,为集团内外部企业及员工打造了人力资源全链条业务的解决方案。
十年深耕,该公司深化业务运营与研发创新的有机融合,形成了需求带动研发、成果反哺实践、实践锻造人才的“业研融合、数智驱动”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HR业务处理向智能服务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数智创新触角已全面延伸到各业务模块,其中薪酬业务智能化应用率达90%,显著提升了效能。
“急诊”把脉一线痛点,助推创意火花变身技术资产
“小康,这份工资明细表格式导出有问题,能帮我看看吗?”接到求助的公司人事薪酬业务二部业务员康健快步上前仔细检查,并针对问题症结开发自动化检查小程序,避免同事再受该问题困扰。
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共享东营分公司上演。面对业务部门的“急诊”需求,康健等业务与开发技能双在线的技术骨干经常忙得脚不沾地。
在过往长达十年的“诊脉”实践中,该公司始终密切关注着“卡脖子”问题,现场把脉精准探查“病灶”,自主研发质效优化的“金汤药方”。2019年12月,该公司针对年终结算业务量庞大而研发的奖金计发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首次登场,其中,工资表个性化定制程序的表现尤为亮眼,可一键输出88张工资表,将工时从48小时极限缩至两分钟。
新质生产力在人力资源共享领域带来的质效飞跃、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创新突破,令大家的开发热情空前高涨。此后,工资表个性化定制、薪酬报表自动核对、论文查重等百余个自动化程序相继研发上线,覆盖了人力资源所有核心业务场景,有效解决人工操作效率低、易出错等痛点。
如今,一线“急诊”进一步扩展为“现场问诊—敏捷开发—持续迭代”的完整闭环服务体系,推动原本为解决临时性问题而开发的轻量化小工具通过标准化改造和平台化整合,转变为可复用的技术资产,从而变得更好用、更易用。这种转变不仅便于集约化管理,也加快了业务需求与技术供给的动态适配。
AI解码业务“方言”,打通产品研发“最后一公里”
在揭榜企业年金智能业务助手开发项目后,公司产品研发与市场开发部研发人员王敏意识到,只有熟知业务流程,才能准确梳理开发需求。面对厚重的业务壁垒,她每天都要往负责企业年金的同事那里跑个三五趟,用小本子密密麻麻记录下退休支付等业务流程的每个细节。之后,她又足足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从业务盲区艰难迈入智能开发阶段。
“隔着业务线条就像隔着一条河,全靠一步步摸索才能渡过去。”想起当时的探索艰辛,王敏的笑容里带着点苦涩。
正当业务需求与代码逻辑的翻译鸿沟持续消耗“王敏们”的开发效能时,一道曙光悄然出现。今年2月,共享东营分公司将涵盖政策解读、流程梳理、案例分析的人力资源全链条知识成功接入共享服务自研智能助手系统。研发人员只需输入某个业务关键词,就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获得政策原文、操作视频、常见问题解答等精准反馈,原本需要数周消化的业务知识,现在立等可取。
这种通过AI解码业务“方言”赋能研发的人机联动模式,已成为王敏等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新常态,为他们系统性消除业务认知壁垒搭建了从知识获取到产品落地的零障碍通道。
“就像有了可靠的尺子,河水深浅一量便知,用多大的船过河也一目了然。”王敏这样形容AI工具带来的改变。
从“人才孵化”到“人才组队”,点亮人力资源服务开发地图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管理基因的重组。”共享东营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袁效军道出了业研融合下人才培育面临的挑战。
当数字化浪潮与传统行业交织碰撞时,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正成为撬动转型支点的关键力量。2024年夏,新入职员工齐露露同时签下业务导师与开发导师两份师带徒协议。短短5个月后,这名95后新兵就自主开发出重点数据审核表统计RPA,使得工时缩短97%,双导师制培养计划初显成效。
目前,已有21名青年员工被纳入双导师带徒计划。该公司通过“业务痛点挖掘—技术方案共创—实战场景迭代”的三段式培养路径,帮助他们在业研融合的赛道上快速成长。
此外,该公司还组织全员参与RPA开发系统培训,构建起80%人员具备基础开发能力、5%骨干精通核心技术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同时跨部门组建精英团队,聚焦流程智造、智能稽核等重点领域开展攻关,促使开发人才与业务专家思维碰撞,仅用3个月就完成五大业务领域的智能机器人研发体系,推动65项智能化功能落地,让“人人能创新”的理念真正落地,全线点亮人力资源服务开发地图。